23231127一P20L11~P22L6第二說法軌理分四~思彼即我安樂具

  • 原文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今初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勸發增上意樂中云.「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種是其勝利。何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ㄔㄣ~ㄏㄨㄟˋ)微劣.愚癡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ㄅㄨˋ)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讚.其行法施是所堪(ㄎㄢ)念。」於眾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其中成就堅固者.新譯集學論中.譯為成就勝解.諸故譯中.譯為成就勇進。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如薄伽梵(ㄅㄛˊ~ㄍㄚ~ㄈㄢˋ)說佛母時.自設座等.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田.故應於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謂於自所應起醫想.於法起藥想.於聞法者起病人想.於如來所起善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及於徒眾修習慈心。應斷恐他高勝嫉妬(ㄐㄧˊ~ㄉㄨˋ).推延懈怠(ㄒㄧㄝˋ~ㄉㄞˋ).數數(ㄕㄨㄛˋ~ㄕㄨㄛˋ)宣說所生疲厭.讚自功德舉他過失.於法慳吝(ㄐㄧㄢ~ㄌㄧㄣˋ).顧著(ㄓㄨㄛˊ)財物謂衣食等。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其加行者.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於其清潔悅意處所.坐於座已.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ㄓㄡ ㄗㄚ)百踰繕那(ㄩˊ~ㄕㄢˋ~ㄋㄚˋ).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妙法白蓮經云.「智者常應無嫉妬.說具眾義和美言.復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智者應離一切慼(ㄑㄧ).應於徒眾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俱胝(ㄐㄩˋ~ㄓ)阿庾(ㄩˇ)喻.令眾愛樂生歡喜.於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噉(ㄉㄢˋ)(ㄐㄩㄝˊ)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餘則智者恆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為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 消文
    •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今初
      • 字義
        • 軌理:方法。
        • 思惟:一種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將外在所得的表象、概念,經由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步驟的認識活動的過程。
        • 說法:講說佛法。
        • 勝利:殊勝的利益。
        • 承事:禮拜、供養,親聽說法,跟隨修學。
        • 大師:中國、日本的朝廷對德高僧人所賜的稱號,對出家人的尊稱。佛陀。
        • 意樂:動機,意欲、志願。凡心裡所欲之作為,皆稱為意樂。
        • 加行:行為,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
        • 何等:什麼樣。
        • 境:情況、光景。
        • 應說不說:應該講說與不應該講說。
        • 今初:現在開始來說第一個。
      • 消文
        怎麼樣講說佛法與怎麼樣聽聞佛法(具足了「著作者殊勝」與「所著的內容殊勝」的佛法),分成了三部分來闡述。
        第一個部分,聽聞佛法的方法,這我們已經研讀完畢了。
        接下來是第二個部分,是講說佛法的方法。
        講說佛法應該要怎麼講說?這個講說,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量力而為的講說;另一種是等到你圓滿學成並且已經覺悟成佛後去講說。佛陀是兩者是同時並行,雙管齊下的。
        講說佛法的方法當中又再分成了四節,
        第一節,思惟講說佛法有殊勝的利益。
        第二節,恭敬禮拜、供養侍奉講說佛法的大師(佛陀)以及佛法。
        第三節,用什麼樣的動機及行為來講說佛法。
        第四節,什麼樣的情況應該講說佛法,以及什麼樣的情況不應該講說佛法,以及兩者的差別。
        現在開始來說第一節。
    •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勸發增上意樂中云.「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種是其勝利。何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癡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讚.其行法施是所堪念。」於眾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其中成就堅固者.新譯集學論中.譯為成就勝解.諸故譯中.譯為成就勇進。
      • 字義
        • 利養恭敬:名聞、利養、恭敬與「名利」同義。即名聲遠聞與以利養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聲遠聞及貪求財富之利益指名聲與利益。
        • 染事
        • 勸發增上意樂:《勸發增上意樂經》
        • 慈氏:彌勒菩薩,義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之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 無染
        • 法施:法施嚴格來講,是要將宇宙真理,佛法裡所謂的正知正見,介紹給人。廣而言之,如助人有機會聽到、談到或看到正知正見的佛書,又如你義務幫忙使法會辦得圓滿,參加的人法喜充滿,也都算是法施。所以法施並不一定要自己精通佛理之後才能做,你替佛教團體流通佛書,幫助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弘揚佛法,也是法施。再進一步言,教師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醫生護士為人講解醫學常識,傳授身體的保健;社會服務者給人以適時的安慰,提出善意的建議,使人內心得到寧靜,使家庭和諧,社會安寧,凡此種種的教授宣揚令人得益,雖說有程度深淺的不同,但都可以說是法施。
        • 希欲:希望、想要。
        • 01.成就念:我們對於聽到的道理能夠如法的思惟,不再忘失。
        • 02.成就勝慧:
        • 03.成就覺慧
        • 04.成就堅固
        • 05.成就智慧
        • 06.隨順證達出世間慧
        • 07.貪欲微劣
        • 08.瞋恚微劣:瞋(ㄔㄣ)。發怒、生氣。同「嗔」。恚(ㄏㄨㄟˋ)。怨恨、憤怒。
        • 09.愚癡微劣
        • 10.魔羅於彼不能得便
        • 11.諸佛世尊而為護念
        • 12.諸非人等於彼守護
        • 13.諸天於彼助發威德
        • 14.諸怨敵等不能得便
        • 15.其諸親愛終不破離
        • 16.言教威重
        • 17.其人當得無所怖畏:怖(ㄅㄨˋ)。恐懼、害怕。
        • 18.得多喜悅
        • 19.智者稱讚
        • 20.其行法施是所堪念:堪(ㄎㄢ)。可以,能夠。能夠隨分地一直行那個法施。
      • 消文
        如果不是為了考量到名、利等錯誤的、染污的動機而去講說佛法,而是發大菩提心自利利他的去講說佛法,那麼,講說佛法的殊勝的利益就會非常地大。《勸發增上意樂經》中,佛陀特別對彌勒菩薩(慈氏)說:「真正純淨的沒有污染的法布施,就是不是因為希望想要得到名、利而去講說佛法。而是純粹為了利益他人,為了佛法能流傳在世間而去講說佛法。如果能這樣做,就能得到二十種講說佛法的殊勝利益。是哪二十種呢?
        就是,
        01.成就念
        02.成就勝慧
        03.成就覺慧
        04.成就堅固
        05.成就智慧
        06.隨順證達出世間慧
        07.貪欲微劣
        08.瞋恚微劣
        09.愚癡微劣
        10.魔羅於彼不能得便
        11.諸佛世尊而為護念
        12.諸非人等於彼守護
        13.諸天於彼助發威德
        14.諸怨敵等不能得便
        15.其諸親愛終不破離
        16.言教威重
        17.其人當得無所怖畏
        18.得多喜悅
        19.智者稱讚
        20.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除了《勸發增上意樂經》外,其它很多的經典也都提到講說佛法的殊勝利益,我們對這些都應該要有正確的認識。 講說佛法的二十種殊勝利益當中的第四個「成就堅固」,在新譯的《集學論》的版本裡翻譯作「成就勝解」,在其他較早的譯文版本裡,則是翻譯為「成就勇進」。
    •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如薄伽梵說佛母時.自設座等.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田.故應於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 字義
        • 薄伽梵:伽,萌典正確的讀音有讀<茄>、有讀<加>,但正確的讀音應該是<嘎>!蔡阿嘎的<嘎>!伽利略應該讀作<嘎>利略!薄伽梵應該讀做薄伽(ㄍㄚ)梵(ㄈㄢˋ)。薄伽梵是印度宗教對崇敬對象的稱號。在印度教,這稱號用於敬稱印度天神及其化身,特別是用來尊稱毗濕奴的化身黑天,以及濕婆的化身大黑天。在耆那教則用於尊稱蒂爾丹嘉拉,特別是筏馱摩那。佛教用此稱號尊稱佛陀。在印度和南亞,對許多不崇拜特定天神或對象但仍有虔誠信仰的民眾來說,薄伽梵就相當於抽象概念的至上神。
        • 佛母:佛是從佛法而生的,因為一定要聽聞了佛法如理修學才能夠證得佛果,所以佛法是佛之母,因此稱佛法為佛母。
        • 自設座:
      • 消文
        複習前面,講說佛法的方法當中又再分成了四節,
        第一節,思惟講說佛法有殊勝的利益。
        在第一節,我們學習到有二十種殊勝的利益。
        現在開始學習第二節,
        恭敬禮拜、供養侍奉講說佛法的大師(佛陀)以及佛法。
        在學習第二節前,我們先認識一下<薄伽梵>,伽,萌典正確的讀音有讀<茄>、有讀<加>,但正確的讀音應該是<嘎>!蔡阿嘎的<嘎>!伽利略應該讀作嘎利略!薄伽梵應該讀做薄嘎梵(ㄅㄛˊ ㄍㄚ ㄈㄢˋ),<薄伽梵>是印度宗教對崇敬對象的稱號。在印度教,這稱號用於敬稱印度天神及其化身。佛教則是用此稱號來尊稱佛陀。
        第二節,恭敬禮拜、供養侍奉講說佛法的大師(佛陀)以及佛法。
        佛是從佛法而生的,因為一定要聽聞了佛法如理修學才能夠證得佛果,所以佛法是佛之母,也因此稱佛法為佛母。

        這裡說到,當佛陀在講說佛法之時,還親自為佛法安設了座位,就是出於對佛法的尊敬。每一位佛都如此地恭敬著佛法,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所以我們對於佛法應該要生起非常大的敬重。而我們所聽聞到的佛法,是從講說佛法的法師而來,如果再一代一代地向上追溯源頭,甚至可以推導到這些都是大師、佛陀所講說所代代傳承下來的佛法。這些為我們講說佛法的法師、大師、佛陀,他們對我們有著最深重的恩德。我們要常常思念著這個恩德。所以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對於師長要感念其恩德並生起敬重的心,我們自己在講說佛法的時候更要常常憶念著師長們的恩德。
    •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謂於自所應起醫想.於法起藥想.於聞法者起病人想.於如來所起善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及於徒眾修習慈心。應斷恐他高勝嫉妬.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讚自功德舉他過失.於法慳吝.顧著財物謂衣食等。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其加行者.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於其清潔悅意處所.坐於座已.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踰繕那.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妙法白蓮經云.「智者常應無嫉妬.說具眾義和美言.復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智者應離一切慼.應於徒眾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眾愛樂生歡喜.於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噉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於諸徒眾悉無求。餘則智者恆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為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 字義
        • 意樂:動機,意欲、志願。凡心裡所欲之作為,皆稱為意樂。
        • 加行:行為,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
        • 安住:安頓、住宿、居住。
        • 海慧問經:《海慧請問經》。
        • 五想:醫想、藥想、病人想、善士想、久住想。
        • 慈心
        • 高勝
        • 嫉:ㄐㄧˊ妒忌。
        • 妬:ㄉㄨˋ「妒」的異體字。因別人勝過自己而內心忌恨。
        • 推延(ㄊㄨㄟ ㄧㄢˊ):推拖延遲。
        • 懈怠(ㄒㄧㄝˋ ㄉㄞˋ):工作懶散不勤勉。態度輕慢不莊重。
        • 數數:ㄕㄨㄛˋ ㄕㄨㄛˋ屢次、常常。
        • 疲厭
        • 讚自功德舉他過失
        • 慳吝:吝嗇。
        • 顧著(ㄓㄨㄛˊ):佛教上指將人、現象、思想、經驗等視為真實不變,而生起貪著的心態。
        • 安樂資具
        • 加行
        • 伏魔真言
        • 周匝(ㄓㄡ ㄗㄚ):圍繞一週的意思。如果用成現在的白話文,周匝100公里?指的是周圍100公里?指的是方圓100公里?半徑100公里的圓面積?
        • 百踰繕那:600公里~2000公里。臺灣本島呈紡錘形,南北縱長394公里。600公里約從台灣到香港、菲律賓呂宋島、日本沖繩島的距離;2000公里約從台灣到成都、日本名古屋、關島、菲律賓最南端的距離。
        • 踰繕那:Yojana,又作由旬,俞旬,揄旬,由延,或踰闍那。新稱踰繕那。為計里程之數目。帝王一日行軍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原來指公牛掛軛走一天的旅程。
        • 由旬:舊傳一由旬為「四十里」(大約二十公里);按佛教經論,一由旬(約六公里~八公里)。在阿育王時代,一由旬約為「七公里」。四世紀到五世紀初的《蘇利耶悉檀多》,其規定的一由旬換算成現在的距離單位為八公里。然而十四世紀的數學家波羅昧娑囉(Paramesvara)所定義的一由旬為今日的十三公里。理斯·戴維斯認為公元五世紀的巴利文獻,一由旬(yojana)是指大約十一公里(七英哩)的距離。萊昂內爾·巴奈特認為印度人所使用的單位有「長由旬」與「短由旬」,前者約為十四公里(九英哩),「短由旬」則是其一半。六、七、八、十一、十三、二十公里...以台中市西區為中心北到豐原、西到龍井、東到新社、南到霧峰約二十公里(最長一由旬、一踰繕那、1Yojana的方圓)Yojana,又翻譯作 由旬 ,是古印度的長度單位,是用來計算里程的單位。如果用現在的白話文,就好比當今的公里、英里、海浬...問題來了,古印度的一個 踰繕那 (一個由旬),對應現在的長度單位大約是幾公里呢?據說,一個 踰繕那 是古印度時候,一隻牛掛上牛軛,拖著牛車,走一整天最大行走距離。又據說,一個 踰繕那 是古印度時候,國王帶兵行軍的單日行軍距離。究竟約當現在的幾公里呢?學者考據經典記載所得到的數據不一?最多有20公里,14公里,13公里,11公里,8公里,7公里,最少則有6公里???大多,是今天班長在上課時補充的8公里?一個 *踰繕那*,最多是20公里,大約等於從我們在福智上課的位置,到豐原的距離。那,百 *踰繕那*呢?100倍*20公里?最多2000公里?可以到日本的名古屋了喔!一個 *踰繕那*,最少是6公里,大約等於從我們在福智上課的位置,到東海大學的距離。那,百 *踰繕那*呢?100倍*6公里?最多600公里?可以到日本的沖繩島了喔!台灣本島,從北到南的長度,大約是394公里而已。
        • 魔羅
        • 魔眾
        • 諸天
        • 舒顏
        • 喻因至教
        • 妙法白蓮經
        • 慼(ㄑㄧ):悲傷
        • 慈力
        • 俱胝(ㄐㄩˋ~ㄓ):梵語 koti,巴利語同。又作拘胝、俱致、拘梨。意譯為億。乃印度數量之名。玄應音義卷五載,俱致,或稱俱胝,即中土所稱之「千萬」,或「億」。
        • 阿庾(ㄩˇ):古印度數量詞,意指「兆」。
        • 少希欲
        • 噉(ㄉㄢˋ)嚼(ㄐㄩㄝˊ):吃,用牙齒咬碎食物。
        • 衣服
        • 恆願自
        • 安樂具
      • 消文
        複習前面,講說佛法的方法當中又再分成了四節,
        第一節,思惟講說佛法有殊勝的利益。
        在第一節,我們學習到有二十種殊勝的利益。
        第二節,恭敬禮拜、供養侍奉講說佛法的大師(佛陀)以及佛法。
        前兩節我們都學完了,
        現在開始學習第三節,用什麼樣的<動機>及<行為>來講說佛法。
        其中有關講說佛法的<動機>的部分,應該心懷《海慧請問經》中所說的五種講說佛法時的心態想法:
        ❶講說佛法時,要有認為正在講說佛法的自己是治病的好醫師的動機心態想法。
        ➋講說佛法時,要對於我們所講說的佛法生起那就是最好的治病的藥物的動機心態想法。
        ❸講說佛法時,要對於聽聞佛法的人,生起他們都是需要被治療的病患的動機心態想法。
        ❹講說佛法時,要有把講說佛法的自己,當作自己就是佛陀的動機心態想法。如此,我們才會生起更恭敬的心。為什麼要對自己生起恭敬的心?是因為如果我們把講說佛法的自己也看成是佛陀,我們的內心生起的真正的恭敬對自己也會有好處。只要你恭敬,不管你是不是佛陀,你會認知到你所講說的佛法其實都是佛陀所講說的,而我們要的就是這個佛法。所以我們對於所有講說佛法的法師,不論是不是自己在講說,我們都要把他看成是佛陀,內心生起恭敬的想法,因為,佛法真正最重要的就是敬信。
        ➎講說佛法時,對於所講說的佛法的內涵,生起渴望佛法能永久留住在人世間的動機心態想法。
        要能思索應該怎麼樣地講說佛法,才能使得佛陀的教法永久地留住在人世間。真正要想讓佛法永久留住,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確實依照著佛法所教導我們的方法去行為。如此,佛法才能真正永久留住在人世間。
        讀到這邊,
        我們先整理一下。前面在《海慧請問經》中所說的<講說佛法>時應該有的五種動機心態想法。
        更之前,
        我們還有學習到<聽聞佛法>時的正確的方法:
        要斷器三過:
        ❶聽聞佛法,不要像~容器口倒蓋。
        ➋聽聞佛法,不要像~容器口雖然向上,但不乾淨。
        ❸聽聞佛法,不要像~容器雖然乾淨,但底部有破洞會漏。
        還要依六種想:
        ❶聽聞佛法,要有視自己如病人的想法。
        ➋聽聞佛法,要有視講說佛法者有如醫師的想法。
        ❸聽聞佛法,要有視師所教如藥物的想法。
        ❹聽聞佛法,要把殷重修持佛法有如殷切期盼把病治好的想法。
        ➎聽聞佛法,要有講說佛法的師長就是佛陀而生起恭敬心的想法。
        ❻聽聞佛法,要有渴望佛法能長久留住在人世間的想法。
        並且對弟子們、來聞法的有情修習慈心。
        我們再來整理一下~~~
        正確<聽聞佛法>的方法的<依六種想>,與正確<講說佛法>的動機心態想法的<五想>,大同小異,只是主體與客體的差別。<聽聞佛法>是從聽聞者的立場出發;<講說佛法>則是以講說者的角度切入。但<聽聞佛法>的想法比<講說佛法>的心態還多了一種。多了依六種想之中的第四種想~聽聞佛法,要把殷重修持佛法有如殷切期盼把病治好的想法。
        好,
        我們繼續消文。

        應該要斷除的態度有:
        斷除~見不得別人好,害怕別人比自己還要優秀的忌妒心。
        斷除~推拖延遲的拖延症。
        斷除~懶散不勤勉、輕慢不莊重。
        斷除~總是要常常講說佛法而疲乏厭倦。
        斷除~用貶低別人的過失而去凸顯自己的優勢。
        斷除~小氣的心態,不想把自己理解到的佛法跟別人宣講分享。
        斷除~只顧著貪心執著於衣食等財物。
        應當這樣地去思惟:「為了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夠離苦得樂地成佛而去講說佛法,講說佛法的殊勝功德就是要能夠讓我獲得安住以及真正的快樂的福德資糧啊!」
        講說佛法時應該要有的行為的部分,在講說佛法前要事先沐浴、維持清潔、穿著乾淨的衣服,在潔淨舒適的處所中,端坐於法座上後,如果能誦念〈伏魔真言〉,《海慧請問經》記載說:在方圓一百踰繕那(也就是一百由旬)(古印度長度單位,有說是牛車的牛拖著車走一天的距離或國王行軍一天的距離)(台灣總長395公里,一百由旬最短約當今600公里,約台灣到沖繩~一百由旬最長約2000公里約從台灣到名古屋)的範圍內,諸魔及魔族天眾都無法進入;縱使進入到這個範圍,也不能造成任何的障礙,所以我們應該要唸誦這個經文。
        接著應當神采奕奕地,應用著能讓聽聞者最容易領悟佛法的方式——包含比喻的方式、正確的因以及經典教法,而來進行講說。《妙法蓮華經》說:「講說佛法的法師應該不要有見不得別人好的嫉妒心,要講說著具有種種義涵的優美法語。再者更應該遠離所有的推拖延遲、懶散不勤快、輕慢不莊重摒除,不應生起因為一直重複講說佛法而厭倦煩躁的態度。
        講說佛法的法師還應該遠離一切悲傷負面的情緒;應該對聽聞佛法的弟子、大眾修習慈力。白天晚上都精勤地修持最殊勝的佛法。講說佛法的法師應該以千萬、億、兆種的比諭來講說佛法真正的意義,讓大眾喜愛佛法,心生歡喜。
        講說佛法時,永遠不生起絲毫貪求名利的心思,絲毫不貪求美食、漂亮的衣服以及舒服高檔的床舖家具、貪求諸多能治病的醫藥等等,對聽聞佛法的弟子大眾絲毫沒有任何的索取與需求。
        除了以上所說的應該有的行為與應該禁止的行為外,講說佛法的法師應該常常希求發願著:自己和一切的有情眾生都能夠成佛。自己是為了利益世間而講說佛法,而以清淨態度來講說佛法的功德,就是在為我將來的成佛而在此時獲得、累積、儲存將來成佛所有需要的福德資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0115一P.27L8由時運故~P.08L6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20231211一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教授先導已宣說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