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5一P.27L8由時運故~P.08L6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 原文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妙臂(ㄅㄧˋ)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ㄇㄧㄣˇ).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ㄓㄥ)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鐸(ㄉㄨㄛˊ)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ㄏㄨˋ)說尊重相.亦復同此。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ㄍㄚ)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 翻譯
-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
- 釋義
- 時運:氣運、命運。
- 全德者:調伏者、寂靜者、近寂靜、達實性、德增上、善巧說、悲愍者、具精勤(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數數宣說不會疲倦)
- 消文
因為時代不同、命運不同的緣故,真正要遇到具足十全十美的德相(具足調伏者、寂靜者、近寂靜、達實性、德增上、善巧說、悲愍者、具精勤、遠離厭患十德相)的善知識,實在非常地困難。 - 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 釋義
- 耶: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呢」、「嗎」。
- 消文
如果我們得不到具足十全十美的德相的善知識來做為我們的老師,那該怎麼辦? - 妙臂(ㄅㄧˋ)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 釋義
- <妙臂(ㄅㄧˋ)請問經>:妙臂菩薩所問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妙臂菩薩所問經四卷 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三藏傳教大師法天奉詔譯。
- 具:準備、設置。
- 有情:佛教用語。泛指一切有情識的生命。
- 消文
<妙臂(ㄅㄧˋ)請問經>說:假如你的馬車只有一個輪子,就算你把馬匹跟馬車都準備好且擺放在道路上,你還是寸步難行。這就好比我們沒有了修行的同伴,我們就無法獲得修行上的成就。 - 思考
- 師父提到,同行的修行助伴有三種:一、我們依止尊重的善知識(師父);二、種同行的善知識(同學?);三、外護善知識(班長、班幹部志工等?)。
- 那個年代的交通工具以馬車為主,必須用馬車來舉例。現今的科技,因為有陀螺儀,就算是獨輪車也能平衡上路,我們如果要舉例分享給孩子,或許不能再用馬車的獨輪來舉例了。
- 有情?有情識的生命?有情識?只限動物嗎?或只限人?那植物呢?生命(能代謝能複製)?生命以各種形式存在,如植物、動物、真菌、原生生物、古菌和細菌。只有動物有情識嗎?介於無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病毒呢?病毒是有情嗎?或許這裡的有情,應該限縮至人身難得且有緣修行的我們吧?
- 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ㄇㄧㄣˇ).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
- 釋義
- 16-1具慧:對事物極盡透澈的智慧。
- 16-2形貌正:外相端莊穩重。
- 16-3潔淨:整潔、乾淨。
- 16-4姓尊:高貴的種姓,即好的身世。
- 16-5趣注法:歡喜於修行。
- 16-6大辯:藏文直譯的話,即有自信的人。
- 16-7勇悍:不畏困難,勇往直前。
- 16-8根調伏:守護根門做得很好的人。
- 16-9和言:善巧宣說的人。
- 16-10能施有悲愍:具有悲憫之心。
- 16-11堪忍餓渴:耐受饑渴。
- 16-12堪忍苦惱:耐受痛苦煩惱。
- 16-13不供婆羅門餘天:不供養像後婆羅門等破壞佛法的外道。
- 16-14精悍工巧:精明能幹,有才華的人。
- 16-15知報恩:感恩圖報的人。
- 16-16盡信三寶:信靠佛、法、僧三寶的人。
- 消文
如果能夠遇到有具足以下的十六種條件的人:
一、對事物極盡透澈智慧的人。
二、外相端莊穩重的人。
三、整潔、乾淨的人。
四、高貴種姓,有好身世的人。
五、歡喜於修行的人。
六、有自信的人。
七、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人。
八、守護根門,持戒做得很好的人。
九、善巧宣說的人。
十、具有悲憫之心的人。
十一、耐受饑渴的人。
十二、耐受痛苦煩惱的人。
十三、不供養像後婆羅門等破壞佛法的外道的人。
十四、精明能幹,有才華的人。
十五、感恩圖報的人。
十六、信靠佛、法、僧三寶的人。
那就會是我們修行的好同伴。 - 思考
- 姓尊?高貴種姓,有好身世的人才能當我們修行的良伴?這讓生活在現代自由民主社會的我一時無法接受啊!不是說眾生平等嗎?不是應該打破階級的藩籬嗎?但,仔細想想,現實的人世間?文明的世界?已開發的國家?真的完全沒有了階級的分別嗎?貧窮與富裕的圈層壁壘的高牆不也仍桎梏著我們嗎?貧窮的世襲?階級流動的死水,或許我們只是沒有勇氣像種姓制度般直白露骨地階級歧視吧?能坐在這邊繼續修習的人,沒有一定的福德資糧?如果只能終日汲汲營營於勉強溫飽?真的能坐得住嗎?
- 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ㄓㄥ)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 釋義
- 諸:眾多、各個。所有、一切。
- 諍(ㄓㄥ):以直言糾正、規勸。競爭、爭執。
- 諍(ㄓㄥ)世:諍世,意味著無法無諍。無諍的「諍」是有言字旁的「諍」,這個無諍,跟我們一般講的「爭名奪利」的「爭」,意思不太一樣。我們普通一般世俗所謂的「爭」,這個「爭」的意思是指爭奪,或是爭取,或者說競爭,是指那一類型的爭。佛教在這個「爭」的旁邊加一個「言」字旁,使用這個「諍」字的意思是說,沒有掙扎,沒有抵抗,沒有戲論,沒有相對,沒有能所,沒有主客,沒有遺憾的事,沒有還沒做的事,就是很安心,沒有事情這樣。就是說,修行如果慢慢在佛法得受用的時候,會愈來愈趨近這樣的情形,叫「無諍寂靜」,慢慢地寂靜下來。
- 咒師:結誦印明作加持祈禱之法師也。咒者陀羅尼,禁者凡真言之法,禁止不受灌頂印可之人行之,故謂之禁。隋唐太醫署下屬有咒禁師,掌教咒禁,即以符咒驅邪治病。
- 消文
要能遇到完善具足如剛剛所描述的十六種德相而能成為我們修行的好同伴的人的機會,在這個時代,在末世的時候是非常稀少的。那我們就退而求其次吧!只要十六種德相當中,具足了一半,只要具足了八種德相;乃至於只具足了四分之一,也就是只具足了四種德相;或甚至於只具足了八分之一,也就是只具足了兩種德相算是最低的標準了,那我們應該就可以依止這一種的法師或與這樣的同伴一同修行了。 - 思考
- 師傅解釋,末法時期就是諍世。
- 這十六種德相?我們自己具足了幾種呢?與我們共同修行的人又具足了幾種呢?這十六種德相中,有八種是最重要的呢?如果只能選四種或甚至只能選兩種?有哪四種是更重要的呢?有哪兩種是最最最重要的呢?
- 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
- 釋義
- 邊際:地區或空間的界限、盡頭。
- 消文
在<妙臂(ㄅㄧˋ)請問經>中說到的圓滿的修行助伴的所有的德相條件,最低下限至少應該具足有八分之一。 - 鐸(ㄉㄨㄛˊ)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ㄏㄨˋ)說尊重相.亦復同此。
- 釋義
- 依怙(ㄏㄨˋ):倚靠、憑託。依、怙皆是倚靠之意。即依恃之意,如子女之依賴父母。佛教中,轉指衆生因貪嗔等無明纏身,造作各種惡業,而墮於輪迴之中,須仰賴佛、菩薩之慈心悲願,予以濟度,力能出離苦厄,故稱爲依怙。
- 消文
在鐸巴所編纂的《博朵瓦語錄》中,記述阿底峽尊者所說的善知識德相,也與此相同。 - 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ㄍㄚ)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其師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