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3一P18L7~P19L10我等自從無始~根護得聞知彼岸
- 原文
我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為完足。故於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如大德月大阿闍黎讚悔中云.「此中心亦恆愚昧.長時習近重病痾.如具癩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由是於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如有此想.餘想皆起。此若僅是空言.則亦不為除煩惱故修教授義.唯樂多聞.猶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若唯愛著所配藥品.病終無脫。三摩地王經云.「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彼因重病久惱故.為療病故亦求醫。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醫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藥。受其珍貴眾良藥.若不服用療病藥.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如是於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靜慮已.若於修行不精進.不勤現證豈涅槃。」又云.「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醫自體病。」入行論亦云.「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若唯誦藥方.豈益諸病者。」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俱故呵彼.其禁行非圓。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又云.「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 斷句
我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為完足。故於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如大德月大阿闍黎《讚悔》中云:「此中心亦恆愚昧,長時習近重病疴,如具痲瘋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由是於自作病者想,極為切要。如有此想,餘想皆起。此若僅是空言,則亦不為除煩惱故,修教授義,唯樂多聞。猶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若唯愛著所配藥品,病終無脫。《三摩地王經》云:「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彼因重病久惱故,為療病故亦求醫。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醫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藥。受其珍貴眾良藥,若不服用療病藥,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如是於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靜慮已,若於修行不精進,不勤現證豈涅槃?」又云:「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醫自體病。」《入行論》亦云:「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若唯誦藥方,豈益諸病者?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圓;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又云:「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 釋義
- 我等:指包含說話者在內的複數對象。
- 無始:始,起點、開端。無始,沒有起點?沒有開端?指的是時間沒有起點?時間沒有開端?如果時間是有限的話,它必須要有一個開始,有一個時間的開始點,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時間了,從什麼時候之前是沒有時間?如果時間是有一個開始點,138億年前的大霹靂(描述宇宙的起源與演化的宇宙學模型),從此才有了時間與空間。可是,這個大霹靂之前呢?時間是什麼狀態?空間是什麼狀態?
- 煩惱:除了所謂的俗事煩惱之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總稱為煩惱。煩惱的根源來自三毒(貪、嗔、痴),而三毒的根本為無明。五毒(貪、瞋、癡、慢、疑)。
- 完足:完全足夠。
- 圓具:圓滿具足。
- 道分:八聖道分,是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
- 大德月:《弟子論》的作者,月官論師,又名大德月。
- 阿闍黎:用其智慧與道德教授弟子,使之行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為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師或上師。
- 闍:音同舌。
- 《讚悔》
- 痲瘋:是由麻風桿菌與瀰漫型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經由飛沫傳染但傳染性並不強。感染初期不會出現症狀,潛伏期可達5至20年。該疾病會在神經系統、呼吸道、皮膚與眼部出現肉芽腫,導致患處失去痛覺感知,常造成四肢反覆損傷而需截肢。
- 疴:痾,音ㄜ同哦。疾病。
- 《三摩地王經》:《月燈三昧經》,或稱《三摩地王經》,收於大正藏經集部。本經稱佛陀為月光童子宣說「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謂得此三昧能速得一切法及無上正等正覺。此三昧因月光童子所問而得,故又稱月燈三昧。本經在中國及日本,沒有很流行,然於尼泊爾,列為「九法」之一。中觀學派之大成者月稱《入中論》、《中論釋》,及其後繼者寂天《大乘集菩薩學論》等書,皆常引用本經,為中觀學派之重要經典。噶舉派以本經為「顯教大手印」的根本心要,在西藏亦有極大的影響力。
- 數數:音同碩碩,急迫。
- 力根靜慮:五力、五根、四靜慮(四禪定)
- 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 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
- 四靜慮(四禪定):靜慮者,謂四靜慮,一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四靜慮就是四禪定。<離生喜樂>是初禪,想離開這個現實的生活世界,心裡想解脫,就是<尋伺地>。玄奘法師用這兩個字翻譯,一定是用盡了苦心;唐朝以前的翻譯是「有覺有觀」。玄奘法師認為,「有覺有觀」翻譯得不妥當,應該翻為「有尋有伺」。「尋」是尋找,假如地下有個東西,拿手電筒去找,就是「尋」的境界。再說「伺」,當你尋找東西時,兼帶有觀察等待的作用,這叫「伺」。我們的心理就是「有尋有伺」,打起坐來,不是找一個空的境界,就是呆呆坐著,等著,想得定,所以整天都在「有尋有伺」的境界中。進一步就是「無尋有伺」,心不找了,呆呆地坐著,心有點像昏昏迷迷的,這是「無尋有伺」了。這心理現狀講得多好啊!下一步才到「無尋無伺」。什麼是尋伺地的境界?分為三地,一是有尋有伺地(初禪),二是無尋有伺地(中間禪),三是無尋無伺地(二禪、三禪、四禪),然後再到有心地,再到無心地。《瑜伽師地論》把修行法門統統告訴我們了,這是彌勒菩薩的大慈悲。
- 涅槃: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的自體性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上座部佛教的見解是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
- 《入行論》:《入菩薩行論》作者為那爛陀寺的寂天,為八世紀印度大乘佛教哲學著作。內容為如何發起、實踐菩提心與行持六波羅蜜。此論影響了大乘佛教中對菩提心的實踐方法的討論。《入菩薩行論》對其後幾部重要藏傳佛教論著的誕生都有貢獻,例如噶當派阿底峽的《菩提道炬》和格魯派宗喀巴對《菩提道炬》的註解《菩提道次第廣論》。
- 殷重修:殷切而慎重地修習。
- 行持:施展、行使。
- 扼:捉、持、握。據守、控制。
- 《聽聞集》:出自《烏陀南》,乃佛為正法久住,不待他人請問,自願宣說之教法。後來法就尊者將此零散佛語編輯成書。
- 尸羅:意譯為戒,佛教術語,佛教戒律。
- 呵:因同喝,怒聲責罵的意思。
- 藏:佛教、道教的經典。
- 心藏:核心的經典。
- 三昧:三昧(sānmèi) 一詞,來源於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教內外對此詞皆有不同的論述和解釋。 其有一般和特殊兩層含義: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慮的能力,或者指修習所得的,發展了的集中力。從而,它也就變成了可以使禪定者進入更高境界並完全改變生命狀態的神秘力量。
- 具忍:信心具足以後的堅忍欲樂。
- 友伴喜:修行的友伴,都很歡喜。
- 根護:六根(梵語:Sadindriya),佛教用語,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根(感官器官)。
- 密護根門,秘密地保護自己的根門;「根」就是自己的六根;然後呢,這個保護,『密』就是我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就是不是在行相上頭。
- 彼岸:即悟道/成佛/到達淨土/達到菩提
- 消文
我們甚至有可能從宇宙大霹靂之前,就一直遭受著貪、瞋、癡、慢、疑…等煩惱,有如重病般對我們的逼迫危害。如果只是依照著教授的義理修習個一、二次,這樣是不完全而且不足夠的。因此對於圓滿具足所有能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修行方法,我們應該更勤快、奮發、努力,像江河的瀑布流水一樣,以透過觀察而獲得的智慧,做到正確的思惟。例如《弟子論》的作者,月官論師,又名大德月大導師(上師)在《讚悔》裡所說的:「在這當中,內心一直以來都是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長久的歲月以來,積久養成的慣性行為,像重病一樣地糾纏著,就好像四肢都被截肢的痲瘋病患者,只依靠著服用少少的藥,病情能有什麼起色呢?」因此可得而知,有病識感,把自己當作是病人的這樣的想法,是極端重要的。如果能心懷<病想>,那其餘的五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都會隨之而生起。但如果<病想>只是流於講空話的形式,那麼就不是為了想要消除煩惱而修習教授義理,只算是單純的聽聞罷了。就好像病人只想看醫生卻不吃藥。如果只是喜歡醫生開立的配方藥品卻不去服用,病是治不好的。《三摩地王經》說:「眾人在生病之後,身體已經遭受到痛苦,在這麼多年的歲月之中,生病的痛苦從來不曾擺脫過,由於長時間被重病所折磨煩惱,為了希望能治病而尋求良醫。病人如果急迫且勤快地尋求良醫,最後還幸運地遇到了聰慧靈敏、醫術精良的醫生,醫生也慈悲地給予病患診斷治療,千叮萬囑病人一定要服用醫生所配的這些藥品。領到這些珍貴的藥品之後,如果病人還是堅持不服用這些藥品,病根本就治不好,這不是醫生的錯,也不是藥品的錯,這完全是病人自己的過失。這就像出家學佛,雖然理解了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雖然理解了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雖然理解了四靜慮,也就是禪定的四個層次等所有佛法的內涵之後,即便都了解透徹了,但如果在修行上還是不夠精進,也根本不想努力追求在這輩子能證悟佛果,那,怎能夠獲得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的涅槃境界呢?」《三摩地王經》又說:「我雖然傳授了最棒最好的佛法給你,你聽聞佛法之後,不去實踐,不依著佛法的內涵精進修行,那就好像病人只是把藥袋放在身上而不吃藥,當然不能治療自己身體的病痛。」《入菩薩行論》也說:「這些都應該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只是在那邊空口說白話沒有什麼助益的,就像只是在朗誦著醫生所開立的處方籤,怎麼會對自己的各種症狀產生療效呢?因此在殷切而慎重地修習的時候,應該生起自己已經生了重病,正在治療當中的想法。」<殷重>的意思是奉行著善知識所教導我們的取捨標準,一切都要確實如理如法的照著去實踐。此外,還有行使修習佛法時必須先明白行使修習佛法的內涵。要明白行使修習佛法的內涵,就必須多聽聞善知識的教導。聽聞善知識的教導之後,才能明白所有身、口、意等行為上該做與不該做的內涵,這就是行使修習佛法的重點。因此,對於所聽聞到的佛法,應該隨個人的能力而持續地努力地去實踐,去行使修習佛法,這是最最需要掌握的重點。這說法也像《聽聞集》裡所說的一樣:「1.假設雖然聽聞方面做得很多,但是對於戒律方面,卻做得不好,從戒律的層面來評量,是該被苛責的,因此他的聽聞並不是圓滿的;2.假設雖然聽聞方面較少,但是對於戒律的守護卻做得很好,從戒律的層面來評量,應該值得讚歎,所以他的聽聞是圓滿的;3.如果修行者不但聽聞方面做得很少,而且戒律的守護也做得不好,這類修行者應該受到怒聲責罵,他在行持方面是不圓滿的;4.如果修行者聽聞方面不但廣泛而且淵博,以及戒律的守護也做得很好,這類修行者應該值得讚歎,他的行持是圓滿的。」《聽聞集》又說:「雖然聽聞到佛法後明白到這是最核心的經典,雖然知道修習三摩地能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可以使禪定者進入更高境界並完全改變生命狀態的神秘力量是佛法中牢固實在的修習方法。但如果行為還是一樣地放縱而不守護戒律,導致使心性粗暴,那麼,他的聽聞佛法與了知佛法就毫無實質的意義可言。如果在思想中對佛法生起喜悅,透過行為、語言依照聖者所說佛法的標準確實去做,像這種修行者,信心具足以後的堅忍欲樂,擁有正確的認知,所以能令一同修行的友伴心生歡喜。自己能夠戒律嚴謹地防護眼、耳、鼻、舌、身、意,不被罪過所染污,如此才得以在聽聞佛法了知佛法後能悟道成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