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0一P19L10~P20L10勸發增上意樂亦云~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 原文
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又云.「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又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故須正為.決擇自身.而聽聞之。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 消文
- 《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
- 字義
- 勸發增上意樂:《勸發增上意樂》經。
- 謂:說。
- 歿時:歿,音同末。死掉的時候。臨終的時候。
- 消文
《勸發增上意樂》這部經文中也提到:「說我荒廢了修行,如今該怎麼辦?臨終的時候,凡夫、愚人生起憂煩且悔恨的心,由於沒有擁有佛法的根底,所以極端的苦惱,這就是過於喜好執著於空談、議論所衍生的過失害處。」 - 又云:「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
- 字義
- 觀戲場:觀看戲劇的現場。
- 殷重修:殷切而慎重修習。
- 消文
《勸發增上意樂》經又說:「就好比我們在看戲劇的劇院現場中,只會空談評論著劇中的演員勇猛學佛的劇情,而自己卻荒廢了殷切而慎重地修習佛法、這是貪愛執著空談、議論所衍生的過失害處。」 - 又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 字義
- 不放逸:努力進德修業,不放任自己。佛家所說五十一種心理現象中的一種。對已斷的惡,防治它,使它不再生起;所修的善法,使它增長。
- 消文
《勸發增上意樂》經再度提到:「甘蔗的外皮完全沒有甜味,人們所喜歡的甜味是在甘蔗的內部,如果人們只咀嚼甘蔗的外皮,就享受不到甘蔗的甘甜滋味。空談、議論佛法的言詞就像是甘蔗的外皮一樣,只有去思惟佛法的義涵,才能像品嚐到甘蔗的甘甜滋味一樣,所以應該遠離對於空談、議論的貪愛執著,努力進德修業,不放任自己,深入地思惟佛法的奧義。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 字義
- 如來:佛的十大稱號之一。意謂像過去諸佛那樣的來,那樣的去。在《西遊記》等神話志怪小說的影響下,民間常以如來佛、佛祖專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在佛教中,無「如來佛」這樣的正式稱呼。
- 善士:品行端正之士。慈善好施之士。
- 世尊:佛陀的尊號之一。意為世間及出世間共同尊重的人。
- 消文
複習正聽軌理,斷器三過,是覆器、汙器、漏器;依六種想則是❶視自己如病人的想法、❷視說法者如醫師的想法、❸視師所教如藥物的想法❹視殷重修持如治病的想法。接下來是第❺種,把佛當作是善士的想法~應該隨時念著,佛,便是在為我們說法的人師而對他生起恭敬的心。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 字義
- 久住:長期逗留。
- 勝者:佛教與耆那教的發生時期、社會皆有相仿的背景。因此在觀念與用語上有相當程度的形似,以下就兩個語詞彙簡要討論。耆那教之所以稱之為耆那,是因為其主要改革者—大雄,大雄被其追隨者稱為勝者(Jina),藏文是(རྒྱལ་བ།),因此而稱為Jina教(耆那)。佛經裡、特別是藏傳佛法文獻中,也常看到稱呼佛為「勝者」,這在耆那教也是如此稱呼。其次,阿羅漢(arhat、arahant)一語,也是佛教與耆那教都有使用,耆那教徒被稱作堪敬(Arhara),所以這個用語在耆那教特別受到重視。在佛教中,阿羅漢轉為表示佛弟子的「覺悟」,而「佛陀」則成為釋迦單獨的尊稱;耆那教則較重視「勝者」,而廣泛使用「覺者」一語。此外,牟尼、世尊,都是在佛教及耆那教中常使用的字彙。
- 大雄:(梵語:Mahavīra,又譯為摩訶毗羅)又稱世雄。在古印度諸宗教中,是個宗教上的尊稱,如耆那教就稱其教主伐達摩那為大雄。在佛教中,以大雄作為釋迦牟尼的稱號之一。
- 消文
第❻種想、願佛法能長期逗留在人世間的想法~應該思維著:「如何能因為聽聞到這些佛法所產生的功德,而讓佛法、佛、菩薩都因而長期逗留在人世間伴隨教導著我們。」 -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故須正為抉擇自身而聽聞之。
- 字義
- 復次: 再度、又。
- 抉擇:挑選、揀選、選擇 · 選擇。
- 消文
另外,無論是講說佛法或者是聽聞佛法,如果將自己的身心相續(因果延續)放置在跟佛法不相關的地方,或另外去宣說著和<因果論>、<因果法則>無法結合的其他法理,那麼無論所宣講的是哪一種法理,終究會不得要領。所以必須正確地去選擇,讓自己能去聽聞到與<因果論>、<因果法則>相符合且一致的正確的佛法的義理。 - 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
- 字義
- 熱惱:焦灼苦惱。心裡頭嚴重的煩惱,非常不高興,這叫熱惱。
- 相續:相續,是佛教術語,前因後果連續不絕。
- 消文
譬如想要知道自己臉上有沒有烏漆媽黑的髒垢時,拿鏡子自己照一下便能知道,也能自己照著鏡子去除臉上的污垢。相同的,如果自己的行為,出現了許多缺失而不自知,也會因為聽聞佛法,而讓自己的行為缺失一一顯現在佛法的法鏡的映照之中,到那個時候,內心會產生焦灼苦惱:「我所種的惡因與惡果連續不絕,為什麼我的言行變成這樣般地充滿了過錯?」接著,我們應該致力於改變過錯並學習佛法積累功德,因此必須依照正確的方法來學習正確的佛法。 - 《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
- 字義
- 《本生論》:本生論,又稱本生經、生經、本生故事,是世尊釋迦牟尼佛還未成佛,仍為菩薩時的前世故事。
- 法鏡:比喻佛法。謂佛法如鏡,能照徹萬物。
- 蘇達薩子
- 月王子
- 月亮王子調伏蘇達薩子的故事
- 菩薩
- 消文
《本生論》中說道:「往昔我所做的一切卑鄙邪惡的行為,清楚的在有如鏡子照徹萬物般的佛法當中一一地現出原形。此時,內心生起極大的痛苦與懊惱,當下應該發願我將趣向學習正確的佛法,發願著要成佛去斷除這些卑鄙邪惡的行為。」就如同人和老虎所生下來的妖怪~蘇達薩子為了請法而向月王子做上述的想要聽聞正確的佛法的懇求之時,菩薩所化身的月王子知道蘇達薩子的內心已經成為能夠聽聞正確的佛法的法器時,於是便開始來為他講解佛法。 - 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 字義
- 發心:發心,佛教術語,發菩提心也。願求無上菩提之心而成佛也。
- 勇悍心:勇猛強悍的心。
- 消文
總之,應該這樣思惟而發願成佛。要發願說:為了要利益一切的有情,我發願要成佛。為了成佛,現在必須要學習<成佛的因>;要學習<成佛的因>之前要先知道什麼是<成佛的因>;要知道<成佛的因>必須要聽聞佛法。所以我應當聽聞正確的佛法。並且思惟聽聞正確的佛法的殊勝利益,不只要讓自己的勇猛強悍渴求,還要在聽聞佛法的時候,必須先讓自己斷除掉❶覆器、❷汙器、❸漏器的三種器過,並秉持著依六種想的態度,分別是❶病想,❷醫想,❸藥想,❹療病想,❺善士想,❻久住想。如此才能因而得以聽聞到正確的佛法而而明白<成佛的因>而學習<成佛的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