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3的文章

20231225一P25L2其中調伏者~P26L6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原文 其中調伏者.謂尸(ㄕ)羅學。別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ㄒㄧㄢˊ).即此別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ㄒㄧㄢˊ) 。」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𢤱(ㄌㄨㄥˇ)悷(ㄌㄧˋ)馬.根如悷(ㄌㄧˋ)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ㄕ) 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ㄕㄜ)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言教富者.謂於三藏(ㄗㄤˋ)等.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ㄉㄚˋ ㄕㄥˋ)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主。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如樸(ㄆㄨˊ)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ㄑㄧˊ ㄙㄨˋ)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ㄉㄧˋ)令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若除為他說無謬(ㄇㄧㄡˋ)道攝(ㄕㄜˋ)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翻譯 其中調伏者.謂尸(ㄕ)羅學。別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ㄒㄧㄢˊ).即此別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ㄒㄧㄢˊ)。」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𢤱(ㄌㄨㄥˇ)悷(ㄌㄧˋ)馬.根如悷(ㄌㄧˋ)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ㄕ)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釋義 調伏: 調,調和,伏,制伏。調和控御身、口、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 尸(ㄕ)羅學: 尸羅(梵文:śīla,巴利文:sīla),又音譯為尸怛羅、翅怛羅,意譯為戒,...

20231218一第四如何正以教授~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原文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 (ㄐㄧㄠˋ ㄕㄡˋ) .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今初 攝決定 心藏(ㄗㄤˋ) 云.「住性 數(ㄕㄨㄛˋ) 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 鐸(ㄉㄨㄛˊ) 巴所集博朵瓦 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 厥(ㄐㄩㄝˊ) 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 藏(ㄗㄤˋ) 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 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迴向.願及佛法 .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博朵瓦亦云.「修 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 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  今初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 乘(ㄕㄥˋ) 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翻譯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今初 釋義 教授: 傳授知識、技藝。 次第:次序、依次。 已: 完畢、完成。 初中:第一個當中。 分二:分成兩部分。 定解: 認為是真理並且奉行的那些東西。 總略:大略、概要。 今初:現在來講第一點。 消文 廣論的第四部分,怎樣正確地以這個教授去引導學徒。這裡分成兩個次序: 次序一、學習佛法的根本在哪裡?就在於親近善知識,學習所有的軌則、道理。 次序二、親近善知識完成之後,如何照著善知識所教授,依照次序循序漸進地去修心。 次序一當中、<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20231211一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原文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迴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錯乃至十五。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恐其此等文詞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於餘處應當了知。教授先導已宣說訖(ㄑㄧˋ)。 翻譯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迴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釋義 軌理:軌則與方法。 迴向: 迴向,或作回向、轉向、施向、迴施(梵語:pariṇāmanā;巴利語:pattidāna、pattānumodanā,佛教術語,在大乘佛教中通常指迴轉自己所修之功德於眾生或法界,助其早日成就佛道,是菩薩修行的一部分。梵文Pariṇāmanā的原義是轉向、迴轉、前進,漢語譯為迴向,義爲「迴轉趨向」。簡單地說,就是將自己所做善業功德,迴轉而投向於某一明確的目標,有三種迴向: 菩提迴向(bodhipariṇāmanā):菩提迴向即迴向於增長菩提(覺悟),早成佛道,菩薩行者的迴向,就要以自他皆成佛爲最高目標。 實際迴向:實際迴向是將所修的一切善行,迴向真如實際(涅槃)的證得。 眾生迴向: 眾生迴向即迴向於眾生,讓眾生同獲福德利益,大乘佛教認為,自己所做善業功德,不僅僅要自己得到善報,也要佈施給所有眾生同沾利益。比如在淨土宗的迴向文中,多稱願自他共同往生極樂世界。 迴向是菩薩乘的重要修行方法,可長養慈悲心、施捨心。   猛利欲心: 現時: 現今、目前。 究竟: 畢竟、結果、真相、事實。 諸新集積亦截其流: 相續: 相續(梵語:saṃtati,巴利語...

20231204一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原文: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毘 ( ㄆㄧˊ) 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復次毘 ( ㄆㄧˊ) 奈耶經云.「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底座為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 (ㄐㄧˋ) .著帽.著冠.著鬘 (ㄇㄢˊ) .纏 (ㄔㄢˊ) 首不應說法.為乘象馬坐輦 (ㄋㄧㄢˇ) 餘乘.及著鞋履不應說法.為手執杖.傘.器.劍.鉞 (ㄩㄝˋ) 及被甲者.不應說法。」返是應說.依無病也。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迴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錯乃至十五。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恐其此等文詞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於餘處應當了知。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ㄑㄧˋ) 。 消文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毘(ㄆㄧˊ)奈耶經云.「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如三摩地王經云.「若為法施故.請白於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 釋義 毘(ㄆㄧˊ)奈耶經: 毗奈耶(梵語:Vinaya),也譯為鼻那夜、毘那耶、毗尼、毗尼耶(「毘」爲「毗」的異體字,故可通用)、鞞尼迦,意譯為律,佛教術語,即是佛教戒律之意,為學處與軌則的制立。記錄、收集僧團戒律的經典,也稱為毗奈耶。毗奈耶的總集,或稱為「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三藏之一。在漢傳佛教中,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