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一第四如何正以教授~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 原文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ㄐㄧㄠˋ ㄕㄡˋ).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今初
攝決定心藏(ㄗㄤˋ)云.「住性數(ㄕㄨㄛˋ)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ㄉㄨㄛˊ)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ㄐㄩㄝˊ)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藏(ㄗㄤˋ)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迴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 今初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ㄕㄥˋ)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 翻譯
-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今初
- 釋義
- 教授:傳授知識、技藝。
- 次第:次序、依次。
- 已:完畢、完成。
- 初中:第一個當中。
- 分二:分成兩部分。
- 定解:認為是真理並且奉行的那些東西。
- 總略:大略、概要。
- 今初:現在來講第一點。
- 消文
廣論的第四部分,怎樣正確地以這個教授去引導學徒。這裡分成兩個次序:
次序一、學習佛法的根本在哪裡?就在於親近善知識,學習所有的軌則、道理。
次序二、親近善知識完成之後,如何照著善知識所教授,依照次序循序漸進地去修心。
次序一當中、<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也就是學習佛法的根本就在於親近善知識,學習所有的軌則、道理。在次序一當中又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為了令學徒產生確定的見解而稍微廣泛地宣說。
第二個部分、大略地說明修行最重要的原則。
現在我們開始來講次序一的第一個部分。 - 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迴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 釋義
- 攝決定心藏:某一部經典。
- 藏:佛教、道教經典的總稱。
- 住性:已經種了善根,決定是要學習佛法。
- 數取趣:「人」或「眾生」或「有情」。
- 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阿底峽尊者傳給敦巴尊者,敦巴尊者傳給博朵瓦,博朵瓦就集在那個語錄當中。這個語錄不是博朵瓦他自己寫的,是他講的,他的學生寫的,跟他學習的人鐸巴。博朵瓦,是敦巴尊者的三個弟子中最主要的大弟子,是傳承阿底峽尊者最完整教授的。阿底峽尊者是在那個時代,整個佛教界當中能夠完整圓滿的,能夠集聚起來的就是他。而真正能夠傳承阿底峽尊者完整佛法事業的是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有三個弟子,這三個弟子其中之一就是博朵瓦。博朵瓦、樸窮瓦、慬哦瓦,平常稱他們為敦巴三子,實際上西藏的佛法就靠他們三個人傳下來。
- 總攝:總整理。
- 首:最高的、第一的。
- 捨:放下、放棄。
- 離:離開。
- 善知識:又譯善友,在藏地稱格西,原指良朋、良伴或良師,在佛教中指能夠引導眾生離惡修善,入於佛法的人,尤其是佛、菩薩和高僧大德。
- 厥:語助詞,無義。
- 菩薩藏經:菩薩藏是一個佛教術語,指所有大乘經的總稱,二藏之一。佛教法華經、華嚴經等一切佛教大乘經典中,含藏大乘菩薩修因證果之法,重於不捨世間,利他之行,故名為菩薩藏。《智度論》記載:佛滅後,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將阿難於鐵圍山結集菩薩藏,為大乘佛法結集的傳說。漢譯大乘經中,以菩薩藏為名的經典,有:
《菩薩藏經》一卷,梁僧伽婆羅譯,是《大乘三聚懺悔經》的異譯
《菩薩藏經》三卷,秦鳩摩羅什譯,編入《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大菩薩藏經》二十卷,唐玄奘譯,編入《大寶積經·菩薩藏會》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四十卷,趙宋法護等譯,是《大寶積經·菩薩藏會》的異譯 - 波羅蜜多:在梵語中原來有兩個不同的意思:
一、事情已經辦成並達到圓滿的境地;
二、事情正在辦理當中,即正朝著圓滿的境地前進。
「此岸」比喻有煩惱和痛苦的狀態,「彼岸」比喻沒有煩惱和痛苦的狀態。學佛修行,就是要由充滿煩惱和苦痛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和痛苦的彼岸。
「波羅蜜多」的意思是「已到達彼岸」;
若著眼於過程,「波羅蜜多」的意思是「正在到彼岸」。 - 地:十地菩薩
初地(歡喜地)佈施波羅密
二地(離垢地)持戒波羅密
三地(發光地)忍辱波羅密
四地(焰慧地)精進波羅密
五地(難勝地)靜慮波羅密
六地(現前地)般若波羅密
七地(遠行地)方便波羅密
八地(不動地)願波羅密
九地(善慧地)力波羅密
十地(法雲地)智波羅密 - 忍:忍辱
- 等持:定之別名。梵語舊稱三昧,譯為定。新稱三摩地(Samādhi),譯作等持。謂心住於一境,維持於平等也。
- 神通:又譯為神力、通力、通,為佛教術語,即「三明六通」中的通,指因禪定力而得到超越凡人的神秘力量,也有可能只是普通的幻術而已。
- 總持:陀羅尼,意譯總持、能持、能遮、遮持,又音譯作陀隣尼、馱囉尼、陁羅尼,持的意思是「無所漏忘」,能持的意思是「持諸善法,不令漏失」。能遮為「遮諸惡法,不令得起」。二者合稱遮持,又作總持,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總持又解釋為「對經典的文字、義理、修行功德,皆悉持守」,或者「用簡要的詞句,含攝教法義理」。
- 辯才:謂巧於辯述。單稱辯。即善巧說法義之才能。
- 迴向:迴向,或作回向、轉向、施向、迴施,佛教術語,在大乘佛教中通常指迴轉自己所修之功德於眾生或法界,助其早日成就佛道,是菩薩修行的一部分。
- 願:音譯缽羅尼陀那,也稱誓願、大願(梵語:saṁnāha;巴利語:sannāha),佛教術語,大乘佛教中菩薩道六度(或稱十波羅密)之一;義爲得菩提智慧後,發下的救濟眾生的殊勝之願。菩薩共同所發之大願稱爲「通願」,即四弘誓願。
- 佛法:根據佛教徒的看法,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誨,其主要宗旨是教育眾生學習做個好人,做個至善圓滿的人。
- 解脫:在印度宗教中,解脫,意即「解放」,是印度宗教的重要神學與哲學概念,指生命個體能夠脫離世間生死輪迴及其帶來的各種苦,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皆繼承了這個觀念,但在理論上有不同的見解。
- 無間:阿鼻地獄,也譯為無間地獄、金剛地獄。在阿鼻地獄裡,罪人將永受苦難,沒有間斷,所以又被稱作「無間地獄」。阿鼻地獄原爲佛教所說,後被道教吸收並加入漢地的民間信仰。
- 惡趣:惡道(梵語:akuśala-gatīḥ,義爲「不善-趨向道」),又稱三途、三惡道、三惡趣(趨),或惡趣(趨)、惡道。指三種不好的有情出生的處所,其中包含欲界六道中畜生道、餓鬼道以及地獄道三種惡道,與天、人、阿修羅三善道相對。
- 消文
一般的人分成三種:
一、決定性或決定聚;
二、不定聚;
三、邪定聚。
決定性,就是這種人已經種了善根,決定是要向佛法上面走的。
邪定聚,這種人沒有善根,決定不能進入佛法的。
不定聚,他不一定,碰見一般的人嘛跟著一般人走,如果得到善知識引導的話,他就進入佛法。
《攝決定心藏》說:已經種了善根,決定是要學習佛法的有情眾生,也就是那些真正有善根而想修學佛法的人,他應該要親近善知識,這最重要的。
又如鐸巴所匯集的《博朵瓦語錄》中說:總整理一切教授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放棄、不離開善知識。
如上所述,在學佛的人的身心之中,即便是只有生起任何一分功德,即便是只有減少一分的過失起,一切安樂美好的根源,都依賴於善知識。因此在學佛的最初,依止師長的軌則非常地重要。
菩薩藏經當中就這麼說道:「總之,想要獲得並圓滿一切菩薩行;要達到學佛的一定的成就,要獲得一切波羅蜜多(要由充滿煩惱和苦痛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和痛苦的彼岸。)、要完成從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修練的歷程、要能忍辱、要能達到等持的境界,等持就是三摩地,禪定的境界、要想因為禪定而得到超越凡人的神通力量,要想能總持,也就是對經典的文字、義理、修行功德,都能持守、要想擁有沒有阻礙的善巧說法義的才能、要想迴轉自己所修行之功德於眾生或法界,助大家早日成就佛道、要想誓願、發起大願在獲得菩提智慧後,發下的救濟眾生的殊勝之願。要想學習到真正的佛法,並使之圓滿,這一切,都依賴於尊重有大智慧的善知識為根本、也都能因著藉由尊重善知識而出生、以尊重善知識為出生處及生長門、因尊重善知識生起這一切、因尊重善知識而增長、依憑著尊重善知識、以尊重善知識作為生因。」
博朵瓦祖師也曾說:「對於希望能夠脫離世間生死輪迴及其所帶來的各種痛苦的修行者,沒有比依靠尊重善知識更加要緊的事了。即便只是這一世生而為人所遇到的案例,或許可以透過觀摩別人修行的方式而知道應該如何因應的一些事情,如果沒有人從旁指點,有時候甚至都還無法順利地圓滿成功;更何況是那些從無始以來都一直在阿鼻地獄也就是無間地獄裡永受苦難,沒有間斷地眾生,或出生於畜生道、餓鬼道以及地獄道這三種不好的處所的眾生,他們才剛從無間地獄,才剛從三惡道之中出來生而為人,現在要前往他們從未去過之處(沒有痛苦的對岸),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怎麼有可能做得到呢?」 -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 今初
- 釋義
- 攝:整理。
- 消文
因此,親近信靠善知識的方法分為六節:
一、所要親近信靠的善知識應該要具備什麼條件
二、想要親近信靠善知識學習的弟子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三、應該要如何親近信靠善知識
四、親近信靠善知識的利益
五、不親近信靠善知識的害處
六、總整理上述的重點
現在我們開始第一節(所要親近信靠的善知識應該要具備什麼條件) -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 釋義
- 至言:最美善的言論、最合宜的道理。
- 乘:佛教用語。本是車乘之意,用來譬喻教法,以其能載修行者到達解脫的境界。如:「大乘」、「小乘」。
- 增上:梵語 aupacayika, adhipati。即增勝上進之意,亦即加強力量以助長進展作用,令事物更形強大。
- 三士所有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藏傳佛教以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論》(此論是依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而著的)把學佛的次第分為「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三士道」是指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中間修學佛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乃由淺入深的漸次修行之道。
- 大乘佛道:佛教的兩個主要傳統之一。約西元一世紀,從古代部派中產生。根據漢譯佛經的資料顯示,最初可能流傳於中亞細亞,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主要流行於中國內地、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對於傳統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眾生。對佛陀及其教義採比較開明和創新的解釋,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尋求個人的解脫,應致力菩薩的實踐。現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淨土宗、禪宗和天台宗。
- 經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梵語:Mahāyāna-sūtrālamkāra-kārikā),是古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僧人無著所撰(或說彌勒造頌,無著傳出,世親造釋),唐朝波羅頗迦羅蜜多羅漢譯。是唯識宗的「六經十一論」之一。現代另有經索達吉堪布比較藏文版本潤飾文字的漢譯本,另取漢譯名稱為《大乘經莊嚴論頌》:具足七大,稱為大乘,以圓滿所有大乘經藏之密意的五種無上義理而成為開顯莊嚴,所以此論名謂「經莊嚴」,因為它以偈頌闡釋,故謂「頌」。
- 調伏:調伏身口意三業而制伏諸惡行也。又調理惡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唐華嚴經五曰:「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探玄記四曰:「調者調和,伏者制伏。謂調和控御身口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故。」
- 靜:藉由定學而寂靜(定)。
- 近靜:由於具足慧學而最極寂靜(慧)。
- 德增:功德遠超勝弟子。
- 具勤:具備踴躍利他的精勤。
- 教富饒:多聞飽學經論。
- 善達實性:透徹地通達實性。圓成實性(梵語:pariniṣpanna-svabhāva),大乘佛教術語,又稱為法性,意指諸法之本性,體性為空(自性空),為有自性義之一
- 具巧說:具備善巧宣說法義的能力。
- 悲體:慈悲為懷的意思。
- 離厭:斷除了一再宣說佛法所引起的厭煩。
- 相續:
- 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 消文
總而言之,佛陀所說的佛法,那些最美善的言論、最合宜的道理。以及菩薩所造的論等等解釋當中,以及那些因為身為凡夫的我們的資質不同,所對應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加強我們修行的力量以幫助我們修行佛法的教法,其中提及有關善知識的部分,內容有很多很多。然而在這本廣論中所指的善知識,指的是要能對於我們漸漸地引導,有次第的依循著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也就是人天乘、聲聞乘及菩薩乘的順序,能夠漸漸地引導,最後把我們引導到大乘佛道的那一種善知識。
像《大乘莊嚴經論》說:「大乘善知識導師自身必須要能具備十大成就能力:
一、調伏:藉由戒學調伏學生(戒律),調和控御身口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
二、靜:藉由定學而寂靜(定)。
三、近靜:由於具足慧學而最極寂靜(慧)。
四、德增:功德遠超勝弟子。
五、具勤:具備踴躍利他的精勤。
六、教富饒:多聞飽學經論。
七、善達實性:透徹地通達實性。圓成實性(梵語:pariniṣpanna-svabhāva),大乘佛教術語,又稱為法性,意指諸法之本性,體性為空(自性空),為有自性義之一
八、具巧說:具備善巧宣說法義的能力。
九、悲體:慈悲為懷的意思。
十、離厭:斷除了一再宣說佛法所引起的厭煩。
應當親近信靠這樣的善知識師長。」學佛的人應當親近信靠具備上述十大條件的善知識師長。
這裡再說一下,自己的身口意業諸惡行都還沒有能調伏好自己而想要去調伏他人,也就是無法以身作則的人,想要去把學生教好,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想要能調伏他人的師長善知識,首先必須調伏自己的身心。
那麼,善知識自身應該要如何以身作則努力用功地調伏自己呢?如果善知識只是因時因地制宜地很隨興地加減調伏自己的身心多多少少地修行一下,或許是有一點點表面功夫的,但是在佛法當中,其實不算,那些表面工夫都不是真實的內證功德,對於修行完全沒有益處。因此,想要先調伏自己身心的善知識,調伏的方法必須是一種符合整體佛法次第的調伏方法,這就是珍貴的戒、定、慧三學,因此論典提到調伏等三種條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