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5一P25L2其中調伏者~P26L6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 原文
其中調伏者.謂尸(ㄕ)羅學。別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ㄒㄧㄢˊ).即此別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ㄒㄧㄢˊ)。」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𢤱(ㄌㄨㄥˇ)悷(ㄌㄧˋ)馬.根如悷(ㄌㄧˋ)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ㄕ)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ㄕㄜ)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言教富者.謂於三藏(ㄗㄤˋ)等.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ㄉㄚˋ ㄕㄥˋ)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主。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如樸(ㄆㄨˊ)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ㄑㄧˊ ㄙㄨˋ)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ㄉㄧˋ)令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若除為他說無謬(ㄇㄧㄡˋ)道攝(ㄕㄜˋ)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 翻譯
- 其中調伏者.謂尸(ㄕ)羅學。別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ㄒㄧㄢˊ).即此別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ㄒㄧㄢˊ)。」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𢤱(ㄌㄨㄥˇ)悷(ㄌㄧˋ)馬.根如悷(ㄌㄧˋ)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ㄕ)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
- 釋義
- 調伏:調,調和,伏,制伏。調和控御身、口、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
- 尸(ㄕ)羅學:尸羅(梵文:śīla,巴利文:sīla),又音譯為尸怛羅、翅怛羅,意譯為戒,佛教術語,佛教戒律,為波羅密的一種,也是三無漏學之一。
- 別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在別解脫戒中,我們主要講居士五戒。什麼叫別解脫戒?“別”是分別,“解脫”是脫離六道輪回而獲得永久的解脫。誰受持別解脫戒,誰就能從六道輪回中得到解脫。比如說有兩個人,一個人受持了別解脫戒,一個人沒有受持,受戒的人可以解脫,沒有受戒的人就無法解脫。
- 銜(ㄒㄧㄢˊ):裝在馬口用來控制馬匹的鐵製用具。馬嚼子,俗稱「水勒」,是放置在馬嘴裡的金屬條狀物,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由其它材料製成。馬銜並不如大眾所想像的安放在馬的牙齒上,而是掛在前「切」齒之後和後「磨」齒之前的空當之中。這裡通常叫做「bar」。俗話說一匹馬「用它的牙奪過嚼子」(grab the bit in its teeth)實際上是指馬用自己的嘴唇使勁夾住馬銜而不聽騎手的命令。依據馬銜的設計和騎手的技術,馬銜為騎手提供不同程度的對馬的操控以及他和馬匹之間的交流。因此,馬銜的類型是否滿足馬的需要、是否能夠安裝到位從而正常工作以及是否能夠儘量使馬感覺舒適,都是十分重要的。
- 分辨教:《分辨教》,說一切有部律典,又名《廣戒經》,共83卷。此經相傳為佛陀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的優波離尊者所集結,主要說明比丘戒條。
- 𢤱(ㄌㄨㄥˇ):瘋狂凶狠。
- 悷(ㄌㄧˋ):悲傷。
- 𢤱(ㄌㄨㄥˇ)悷(ㄌㄧˋ):「𢤱悷」此一詞彙可能是古文「狼戾」的另一種語音相似的寫法,「狼戾」本指「狼藉、縱橫交錯」,引申為「兇惡」。
- 趣(ㄑㄩˋ):興味。如:「趣味」、「雅趣」、「有趣」、「相映成趣」。
- 逐趣(ㄑㄩˋ):追逐興味,追逐興趣,追逐欲望。
- 消文
其中所謂的「調伏」就是「尸羅」,「調伏」的「調」,是調和身、口、意業,「調伏」的「伏」,是制伏除滅所有的惡行。而所謂的「調伏」就是「尸羅」,「尸羅」是梵(ㄈㄢˋ)文,「尸羅」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戒」,就是佛教所謂的「戒律」。在我們上廣論課消文之前,班長總要我們朗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把心安住,其中的「波羅密多」的意思,就是去到彼岸,離苦得樂的意思。而「波羅密多」,而去到彼岸,離苦得樂,有六種方法。六種方法的其中之一,就是「調伏」,就是「尸羅」,也就是「戒律」的持戒。「調伏」(尸羅),也是三無漏學當中,簡稱爲戒、定、慧三者的其中之一。
學佛的人分為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出家人比較能專心修行,所以佛陀對出家人的要求比較高。作為出家人,就應該受持難度比較大的沙彌戒與比丘戒等等;而作為在家居士,因為需要面對各種世事的牽絆,所以佛陀對在家居士在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較低。因此,在家居士,要受持的是不同層次的居士戒。
<別解脫戒>,指的就是在家居士要修持的居士五戒,分別是不同層次的殺生、偷盜、淫邪、妄語、飲酒五戒,屬於<別解脫戒>。<別解脫戒>當中說:我們的心思就像快馬般地四處奔馳難以控制。所以才會有「心猿意馬」這樣的成語。不論你是怎麼樣的去努力,再怎麼樣地有恆心有毅力,也沒辦法制伏我們的心思。既然要對治的是四處奔馳難以控制得快馬,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利用安裝在馬口中,用來控制馬匹的鐵製馬銜了。我們必須選擇一個馬銜,這個馬銜的類型必須滿足馬的需要、必須能夠安裝到位、必須能正常發揮作用、還必須儘量使馬感覺舒適,也就是必須要選用到具備有百般利益的上等馬銜才能來好好地駕馭住這一匹心馬。而這樣的一個馬銜,就是戒律,就是尸羅,就是調伏。」
又比如專門在說明比丘戒條的<分辨教>戒經中說:「像我們這種還沒有調伏的凡夫,真正能夠馴服我們的就是戒律。」
就像是一位能夠馴服野馬的優秀馴馬師,他一定有本事能選用到最上等最適配的馬銜來馴服最難馴服最兇惡的野馬。我們的心,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像是那匹最難馴服最兇惡的野馬一樣,一天到晚隨著邪境四處奔馳難以控制。當我們的六根、六識隨著邪境亂轉的時候,當我們的心,放縱追逐著欲望之所向而不去行走在他應該行走的軌道上之時,我們應該要用戒律來調伏他。學習戒律、學習尸羅的真正目標是在於調伏心馬。我們應該要多努力,當我們的心馬趣向於邪境的時候,用戒律把它調伏,轉而「為所應為」、「為所當為」,也就是「所應作品」。
師父補充說:「所應作品」有兩種,
一種是要遠離,遠離不應該去的境,而去應該要去的境;例如:不應該去不良場所,要離開不良場所,轉去到應該去的場所。
另一種是並不需要離開那個境,而是心緣境的方法要轉變。 例如:去到了佛寺,內心卻不恭敬,應要轉變為內心恭敬。 - 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 釋義
- 寂靜:寂靜,指增上定學。靠著正念正知的功夫進退取捨,隨時思惟善惡差別、觀察心性是否踰越,使心趨向寂靜安住。
- 涅槃寂靜:佛家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涅槃寂靜即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三法印的真諦必須要通過正法實修來證得。
- 如是:如此。
- 進止:進退、去留。行動舉止。
- 消文
戒、定、慧,前面我們學習了調伏,就是尸羅學,也就是戒律的戒學。現在的寂靜指定就是定學。由於戒學,我們開始知道什麼是善妙的行為,那些善妙的行為,都是過去我們不習慣做的,而現在要加緊努力去做的;也因為戒學,我們開始知道什麼是不該做的惡行,那些不該做的惡行,都是以前我們很喜歡做的,而現在要遮止不要再繼續做。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依止正念正知的緣故,令我們的心生起內在寧靜安住的定學。 - 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ㄕㄜ)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 釋義:
- 近:合乎。
- 堪:可以、能夠。
- 奢(ㄕㄜ)摩他:止(巴利語:samatha,梵語:शमथ,śamatha;藏語:ཞི་གནས་,威利轉寫:zhi gnas,羅馬拼音:shyiné),又譯為寂止、止息、寂靜、寂等,音譯作奢摩他、奢摩它、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佛教術語,是以專注的力量,安定身心,以求進入三昧的修行方法。
奢摩他(止)與毗婆舍那(觀)(覺察、洞察...)是達到解脫的兩種修行法門,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漢傳佛教中,將此二者合稱為止觀。
奢摩他的意思是止、寂靜、能滅、能調等。它的功能則是令心念集中、專一,止息一切外在行為與內在的精神情緒和思維,熄滅一切散亂煩惱,停止對一切相的分別心,達到身與心的輕安,以進入定境。
它跟三摩地的差別在於,三摩地是廣義的泛指一切達到心念不動的境界,而奢摩他專指能夠進入禪那的一種修行方法。 - 消文:
奢摩他的意思是停止的止。止的功能是能讓我們心念集中、專一。
這段話的意思是,合乎了寂靜,也就是到定的境界之後,我們的心是能隨自己的所欲而轉,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就是奢摩他,也就是止的意思。因為我們能控制自己的心,就能讓我們的心念集中、專一,止息一切外在行為與內在的精神情緒和思維,熄滅一切散亂煩惱,停止一切的分別心,達到身與心的安住,以進入定的境界。此時,我們才能觀察覺知洞察抉擇真實義以生起慧學。 - 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 釋義:
- 如是:如此。
- 相續:相續(梵語:saṃtati,巴利語:santati),是佛教術語,義為有為法前因後果連續不絕。在部派佛教中,「無我」、「無眾生」、「無壽命」是共通之基礎,在性空論者所傳承契經中更加之「無人」,稱為第一最空之法,因此佛教界經常用「相續」來替代詞語「人」,如說「欲有相續」、「色有相續」、「無色有相續」、自相續、他相續。
- 三學:三學(梵語:śikṣā,巴利語:sikkhā)或三無漏學,佛教術語,分別指增上戒學(adhisīla-sikkhā)、增上意學或增上心學(adhicitta-sikkhā)、增上慧學(adhipaññā-sikkhā),簡稱爲戒、定、慧。三無漏學是達到解脫三界生死結縳煩惱、得到漏盡通的修行之道,是對八正道的總結: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為戒學,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 聖教:聖教,術語,聖者正也。與正理合名為聖。聖人之所說,謂為聖教。圓覺經曰:「聞此聖教,隨順開悟。」解深密經一曰:「已善奉行如來聖教。」宗輪論述記曰:「聖者正也,與正理合。目之為聖,又契理通神,名之為正。此所說教,名為聖教。」功德。
- 消文:
如果僅是具備調伏自心相續的戒、定、慧三學內證功德,仍有不夠完善充足之處。還必須要成就聖教功德,也就是還必須要成就教導正法的功德。所謂的聖教的聖,指的是正確的正。與正理合名為聖。聖教功德,指的是與正理合名的聖人所說的一切教法的功德。也就是教典方面,教授正法的功德。 - 言教富者.謂於三藏(ㄗㄤˋ)等.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ㄉㄚˋ ㄕㄥˋ)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 釋義:
- 言教富:
- 三藏:梵文tri-和巴利文ti-意義爲「三」,和英文three同源。piṭaka義爲「籃、篋」,指載著經文的籃子。合稱即比喻三種經文,即經、律、論。三藏(梵語:त्रिपिटक,tripiṭaka;巴利語:Tipiṭaka),佛教術語,佛教經典的分類法,即經、律、論三種類別的佛典,包含[1]:經藏(sūtrapiṭaka)、律藏(vinayapiṭaka)、論藏(abhidharmapiṭaka),三者合稱三藏,或分為十二類的佛語,亦稱為十二分教,即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稀有、論議。佛家高僧精通經、律、論三藏者,稱為三藏法師或三藏持者;精通經藏(各種經文)者,稱為經師;精通律藏者(講戒律),稱為律師,精通論藏(明示教法)者,稱為論師。
- 敦巴:仲敦巴(藏語:འབྲོམ་སྟོན་པ་,威利轉寫:'brom ston pa,1005年—1064年),本名傑瓦瓊乃(藏語:རྒྱལ་བའི་འབྱུང་གནས་,威利轉寫:rgyal ba'i 'byung gnas),藏傳佛教噶當派創始人, 阿底峽的法統傳承人。仲敦巴出生於藏北念青唐拉沃扎吉莫地方。早年曾前往康區,跟隨賽尊學法。後赴阿里地區見到準備返回印度的阿底峽,他便盛情邀請阿底峽留在西藏弘法。阿底峽為其所動,取消了原先的計劃,與仲敦巴一同前往衛藏傳法。此後阿底峽在衛藏各地傳法九年,仲敦巴一直陪同在他的左右。1054年阿底峽在聶塘圓寂後,仲敦巴成為了阿底峽的法統傳承人。1056年他到達熱振,次年在此建立了熱振寺,並以此為根本道場弘傳佛法。他的弟子眾多,其中著名者有博多瓦·仁青賽、京俄哇·楚臣拔、普窮哇·循努堅贊三人,自此形成了噶當派。
- 大乘(ㄉㄚˋ ㄕㄥˋ):
- 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 消文
此處所說的「教富」,就是所謂的飽學經論,指的是在三藏典籍,經、律、論等方面具足多聞。善知識種敦巴尊者說:「作為大乘師長,必須是一個在宣說時,能啟發聽眾無量的理解;當他行持時,對佛教的未來,能有什麼利益;當前能產生何種義利。」 -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主。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 釋義
- 達實性:達實性,是極為崇高的智慧,可以清楚萬物的真理與事務的本質,或是以現證空性的證量為主。如果沒有現證空性證量,以教理通達人無我,法無我,也可以。戒、定、慧的「慧」與達實性的「慧」,差別在,一般的「慧」由聞、思、修之所生,細分又可以分成「聞」,「聞所生慧」,「思」,「思所生慧」,「修」,「修所生慧」,而這裡達實性就是「修所成慧」,已經真正通達「法無我」。修小乘能達到人無我,修大乘則能達到法無我。「法」是什麼??大略的說,「法」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一切事物、一切現象;另一種則是指方法、法門。將「法無我」解釋為「一切事物中沒有我存在」的說明已經很多,在此,要從「一切方法都沒有主宰性」來探討法無我。
- 慧學
- 通達法
- 無我性
- 現證真實
- 教理
- 通達
- 消文
達實性是極為崇高的智慧,可以清楚萬物的真理與事務的本質,戒、定、慧的「慧」與達實性的「慧」,差別在於,一般的「慧」是由聞、思、修之所生,細分又可以分成「聞」,「聞所生慧」;「思」,「思所生慧」;「修」,「修所生慧」,而這裡的達實性就是「修所生慧」,如果連宗喀巴大師都必須要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修學,最後才能通達法的無我性,更何況是我們?這裡的所謂的「法」的無我性,其中的「法」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一切事物、一切現象;另一種則是指方法、法門。我們可以將「法」的無我性解釋為「一切事物、一切現象中,都沒有我的存在」;另一種則是指「一切方法、一切法門都沒有主宰性」從這兩個層面,來探討「法」的無我性。關於「法」的無我性的理論的通達,可不是我們現在隨便聽一下、隨便看了一點書,就說:「啊!我開悟了,我知道什麼是無我了。」要真正地了解無我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此處殊勝慧學並不僅僅是文字上的認識,而且要真實地修行,通常應該是見道位,最起碼應該在加行位才真正能夠通達無我,所以說「現證真實為正」,這是見道,要這麼高的條件。萬一找不到具這個條件的人,那至少由教理所成立也可以,也就是前面聞思相應的慧,所以說教量通達也可以。 -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
- 釋義
-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
- 消文
- 如果老師雖然能具足教(教富)證(達實性)的功德,所謂「教」,就是「教富」,「教富」,就是所謂的飽學經論,指的是在三藏典籍,經、律、論等方面具足多聞。所謂「證」,
功德劣於弟子,或與弟子相等,仍然不是圓滿具足的善知識,因此還必須具備一種條件——功德超勝。《親友集》中這麼說:「人們依止比自己低劣的人將退失功德;依止跟自己不分上下的人,則會停滯不前;若依止超勝於自己的人,則能獲得勝妙的功德。所以應當依止比自己更超勝的師長。所有具足最殊勝「戒律、近靜(定)、智慧」且各方面都超勝於弟子的善知識,依止這樣的師長,將比尊勝的師長更為尊勝(青出於藍)。」 - 如樸(ㄆㄨˊ)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ㄑㄧˊ ㄙㄨˋ)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 釋義
- 如樸(ㄆㄨˊ)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ㄑㄧˊ ㄙㄨˋ)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 消文
樸窮瓦說過:「當聽到諸位勝妙士夫們的事蹟時,我一心仰望他們。」另外塔乙也說過:「我以惹珍寺的諸位先哲作為欽仰的目標。」如上所述,功德超勝者,必須是令人景仰的對象。以上六種條件,是自身應該獲得的功德。-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
- 釋義
-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
- 消文
以上六種條件,是自身應該獲得的功德。其他四個條件是攝受接引他人(利他)的功德。- 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ㄉㄧˋ)令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若除為他說無謬(ㄇㄧㄡˋ)道攝(ㄕㄜˋ)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 釋義
- 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ㄉㄧˋ)令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若除為他說無謬(ㄇㄧㄡˋ)道攝(ㄕㄜˋ)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 消文
如同典籍中所說:「諸佛世尊不是用水來洗除眾生的罪惡,不是用雙手拔除眾生的苦難,也不是將自己的內證功德轉移給他人,而是透過闡述法義真諦,令眾生修持而解脫。」除了開示毫無錯繆的正道來攝受他人之外,沒有用水洗淨罪惡等辦法。- 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 釋義
- 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 消文
其中四個利他的功德:善巧宣說,是指善巧於引導的次第,並且能將法義巧妙地傳遞到弟子心中。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