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8一P25L2其中調伏者~P26L6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  原文
    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ㄇㄧㄣˇ)心.五是主要。我阿闍黎(ㄚ ㄕㄜˊ ㄌㄧˊ)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宛如有人讚美栴檀( ㄓㄢ ㄊㄢˊ).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 ㄓㄢ ㄊㄢˊ)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比丘.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ㄕ ㄌㄨㄛˊ).然不求尸羅(ㄕ ㄌㄨㄛˊ)。」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 ㄓㄢ ㄊㄢˊ)德.謂栴檀( ㄓㄢ ㄊㄢˊ)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 ㄓㄢ ㄊㄢˊ)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ㄩˊ ㄐㄧㄚ).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ㄕ ㄌㄨㄛˊ)。」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如是修行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 翻譯
    • 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ㄇㄧㄣˇ)心.五是主要。我阿闍黎(ㄚ ㄕㄜˊ ㄌㄧˊ)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 釋義
      • 博朵瓦:博朵瓦(1031~1105),藏傳佛教噶當派高僧,噶當教典派的創始人。拜種敦巴為師學法。他是種敦巴三大弟子之一,樸窮瓦、慬(ㄑㄧㄣˊ)哦瓦、博朵瓦
      • 三學:三學或三無漏學,佛教術語,分別指增上戒學、增上意學或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簡稱爲戒、定、慧。
      • 通達實性: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主。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達實性者:十法知識之一。通達教理,證悟無我空性,清楚一切事物本質。法無我:所有的現象,都是由精神和物質透過因緣合和而成。真實:萬物的本質,宇宙運作所依循的真理。達實性,是極為崇高的智慧,可以清楚萬物的真理與事務的本質,或是以現證空性的證量為主。如果沒有現證空性證量,以教理通達人無我,法無我,也可以。而小乘的宗義論師不講法無我, 只有大乘的宗義論師才講「法無我」。 大乘善知識在通達「法無我」時,也會通達人無我。戒、定、慧的「慧」與達實性的「慧」,差別在,一般的「慧」由聞、思、修之所生,細分又可以分成「聞」,「聞所生慧」,「思」,「思所生慧」,「修」,「修所生慧」,而這裡達實性就是「修所成慧」,已經真正通達「法無我」。
      • 人無我、法無我:修小乘能達到人無我,修大乘則能達到法無我。「法」是什麼??大略的說,「法」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一切事物、一切現象;另一種則是指方法、法門。將「法無我」解釋為「一切事物中沒有我存在」的說明已經很多,在此,末學想要從「一切方法都沒有主宰性」來探討法無我。
      • 悲愍(ㄇㄧㄣˇ)心:是指宣說佛法的動機是清淨的,並非顧惜財利恭敬等,是以慈悲心為動機而說法。
      • 阿闍黎(ㄚ ㄕㄜˊ ㄌㄧˊ):意為是教授佛法的師父,是「用其智慧與道德教授弟子,使之行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為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師或上師。
      • 嚮尊滾:博朵瓦所依止的老師。
      • 多聞:教富饒。
      • 不耐勞:不離厭。
      • 嚀敦:善知識
      • 施願:表示佛菩薩能給與眾生願望滿足,使眾生所祈求之願都能實現之意。
    • 消文
      博朵瓦說:「戒、定、慧三學、通達實性及悲憫心,這五點是善知識主要需具備的功德。我有一個依止的老師,嚮尊滾。他實際上並沒有多聞(教富饒),而且也不耐勞,也就是無法忍受一再說法所產生的辛勞厭倦疲乏(離厭),就算是應酬答謝的客套話也都不擅長。但是他就是具備有前面說的這最重要的五種功德的緣故,(調伏、靜、近靜、善達實性、悲體)也就是上面說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ㄇㄧㄣˇ)心。不論是誰跟著他學習都能夠獲得饒益。另一位大善知識嚀敦,完全不擅長講說,即使是進行開示迴向祝福,他也只是把面前眾生的問題簡單的說說,談論一下而已,大家心裡都會想:完全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啊?除此之外什麼就都不知道了。但由於他具備了前面的五種功德,因此誰親近他都能獲益。」
      ,完全不善言談,請他開示或者祝誦,他也只是把面前眾生的問題簡單的說說,談論一下而已,剩下就沒了。不過也因為他具有前面五個最重要的功德(調伏、靜、近靜、善達實性、悲體),所以在他身邊的人一樣能獲得好處。
    •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
    • 釋義
      • 學處:重要佛教術語,也譯作學足。就是學習規則、戒條。是佛教出家眾及在家眾應該學習的一切行事準則的總稱。
      • 美譽:美好的名聲。
    • 消文
      如果,對於所有應行持的戒律,不歡喜、不勤奮地修行,只會空口說白話地在那邊讚歎說,修行所有應行持的戒律的種種美好的名聲。或讚揚所有應行持的戒律的功德,卻只是藉此來謀求自己的生計,像這樣的人是不適合做為善知識的。
    • 宛如有人讚美栴檀( ㄓㄢ ㄊㄢˊ).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 ㄓㄢ ㄊㄢˊ)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 釋義
      • 栴檀( ㄓㄢ ㄊㄢˊ):檀香。
    • 消文
      這就好像有人依靠讚美珍貴稀有的檀香來謀生,當有人想要買這頂級的檀香而詢問他:「你有這種檀香嗎?」他回答:「我其實並沒有。」他所說的一切讚美這種頂級檀香之類的話全都是沒有意義的,都只是空話而已。
    • 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比丘.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ㄕ ㄌㄨㄛˊ).然不求尸羅(ㄕ ㄌㄨㄛˊ)。」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 釋義
      • 三摩地王經:又稱《月燈三昧經》,收於大正藏經集部。本經稱佛陀為月光童子宣說「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謂得此三昧能速得一切法及無上正等正覺。此三昧因月光童子所問而得,故又稱月燈三昧。本經在中國及日本,沒有很流行,然於尼泊爾,列為「九法」之一。中觀學派之大成者月稱《入中論》、《中論釋》,及其後繼者寂天《大乘集菩薩學論》等書,皆常引用本經,為中觀學派之重要經典。噶舉派以本經為「顯教大手印」的根本心要,在西藏亦有極大的影響力。
      • 末世:末法,佛教術語,佛教正法衰頹毀壞的意思,為一種佛教的末世論,末法時代之後便是法滅時期。末法說影響了東亞佛教的演變,尤其是淨土宗深受影響。大乘佛教認為教法流傳有三個時期:正法、像法和末法時期。如來在世與滅度後,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出四雙八輩聖弟子、羅漢菩薩,能證果,稱為正法;如來滅度後,雖有教法及修行者,不能達到證果,稱為像法(像,相似之意);教法垂世,人雖秉教,不修行及無證果,稱為末法。據記載,末法時代佛之正法衰頹,僧風濁亂。
      • 比丘:佛教術語,佛教受具足戒之後的男性出家眾,稱為比丘。對應的女性出家眾稱為比丘尼,比丘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為佛教四眾、五眾或七眾之一。漢語通常是以和尚作為比丘的通稱,師父則是不分比丘、比丘尼都可通用。
      • 律儀:佛教的戒律和威儀。
      • 尸羅(ㄕ ㄌㄨㄛˊ):尸羅,意譯為戒,佛教術語,佛教戒律,為波羅密的一種,也是三無漏學之一。
    • 消文
      三摩地王經,當中提到一段:「末世(大乘佛教認為教法流傳有三個時期:正法、像法和末法時期,末法之後便是法滅時期。末法時期,佛之正法衰頹,僧風濁亂。)的出家人,很多都沒有在持守佛教的戒律和威儀,很多都只在心裡盼望著能多得到經法的教授,甚至大部分只是透過讚揚佛教的戒律的好處而謀求生計,而自己本身卻沒有嚴守戒行。」
      在禪定、般若智慧和解脫三方面,也有同樣地敘述。
    •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 ㄓㄢ ㄊㄢˊ)德.謂栴檀( ㄓㄢ ㄊㄢˊ)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 ㄓㄢ ㄊㄢˊ)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ㄩˊ ㄐㄧㄚ).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ㄕ ㄌㄨㄛˊ)。」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 釋義
      • 士夫:年輕男子。士大夫階層的人。文人。男子的通稱。
      • 栴檀(ㄓㄢ ㄊㄢˊ):檀香。
      • 瑜伽(ㄩˊ ㄐㄧㄚ):瑜伽,源於古印度文化,義爲探尋「梵我一如」的道理與方法,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有瑜伽派。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包括調身的體位法(參考瑜伽體位集)、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 消文
      之後接著又說:「比如有個男人,稱讚宣揚檀香的好處,說檀香是如此地香氣怡人令人喜愛。於是有些人就問:『你把檀香講得那麼的好,可是檀香很少見耶, 是不是你擁有一些檀香呢?』他們問完後,此人回答他們說:『我稱揚讚歎檀香是為了謀求生計,並不是我真的擁有檀香。』同樣地,在末世末法時期(大乘佛教認為教法流傳有三個時期:正法、像法和末法時期,末法之後便是法滅時期。末法時期,佛之正法衰頹,僧風濁亂。),會出現許多不精勤於佛法行持戒律,而是只依靠讚歎戒律來謀生的修行人,他們並不具足自己所宣揚的戒律。」
      在禪定、般若智慧和解脫三方面,也有同樣的敘述。
    • 如是修行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 釋義
      • 如是修行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 消文
      能成辦解脫的善知識,就是終極所求成佛的根本。所以有心想要依止上師的修行者,應該了解知曉上述種種德相,並且努力追尋希求具備這些條件的師長。而想要成為被學習者依止的人,也應該知曉這些條件,勤奮不懈地具備圓滿這些條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0115一P.27L8由時運故~P.08L6必須自具是諸德相。

23231127一P20L11~P22L6第二說法軌理分四~思彼即我安樂具

20231211一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教授先導已宣說訖。